January  2016 35
權力、文化與新舊媒體之典範競爭
Power, Culture, and Paradigm Competition between New and Traditional Media

        本期《傳播與社會學刊》收錄學術對談與研究論文共七篇文章。七篇文章的總和,是當前社會媒體與傳播的縮影─新、舊媒體競爭的典範與定義,多元價值競逐及其影響,以及各類議題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大語境下各自彰顯之意義。

        隨著全球化、媒介移動化與媒介融合化時代的來臨,新媒體與大數據研究緊隨崛起,媒體、傳播、溝通相關研究亦相繼進入戰國時代。這些變革給傳播研究者帶來更大的研究空間,同時也出現更多挑戰。圖一整合本期論文的研究旨趣。在媒體方面,論文涵蓋報紙、雜誌、幻燈、電影、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在時間面向跨及晚清、近代中國、1960和1970年代,至21世紀的今日。語境上論及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於社會結構的影響;議題上則涵蓋族群、移民、社交、性別與聯網封鎖;媒體與傳播角色與功能更包括資訊、建構、虛擬、參與、賦權及群集、甚至防火牆。

        本期的論文除了各有其個別之關注點外,論文間亦出現共同關懷。哈什.塔納加與吳曉的〈防火牆真的讓中國與世隔絕了嗎?從整合互聯網封鎖和文化因素的角度來解釋網絡用戶的使用習慣〉原發表於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並獲得2015年國際傳播學會傑出論文獎。本論文關懷「國家權力」對於網絡用戶使用習慣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文化接近度」比「網路封鎖」更能解釋互聯網中的華人/華文地區的用戶使用行為。徐亞萍與Janet Wasko的學術對談,則以電影產業為軸心,討論主流、核心與掌控者等涉及「權力」的概念,探討的主體涵蓋媒介產業、企業以及商品生產。哈什.塔納加與吳曉的論文同樣從權力視角但採較隱約之手法,陳宏就台灣的「陸配」議題,探討亙古存在的「參與」與「賦權」等問題。

        孫秀蕙及陳儀芬探討女性雜誌中媒體對女性的論述與建構。孫秀蕙及陳儀芬的論文與唐宏峰論文有其類近之關懷;兩者都是透過對舊媒體的觀看,剖析新舊相對、甚或競爭的價值。後者研究「幻燈到電影」,前者剖析「舊女性與新女性」,兩者論文聚焦探討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的競爭、演繹及傳承。

        曾凡斌與陳憶寧聚焦於探討媒介、社交媒體、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的關聯性。整合曾凡斌與陳憶寧的研究發現或可得出以下結論:政治參與深受媒介跨界的影影響,跨界包含: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線上與線下、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其中的複雜性與豐富性不容小覷,其間各因子之交互、中介與調解作用,亦值得未來研究深入探討。

        以下簡述本期各學術對談及論文的研究旨趣。

        1.哈什.塔納加與吳曉的論文題為〈防火牆真的讓中國與世隔絕了嗎?從整合互聯網封鎖和文化因素的角度來解釋網絡用戶的使用習慣〉,本文以網絡封鎖較為嚴重的中國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的問題是:「中國長城防火牆」多大程度阻止了中國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自主信息汲取?此外,文化接近性(係指民眾對受眾對於接近自己文化的內容有所偏好的傾向)又扮演了何種角色?通過對全球1,000個最流行網站的用戶數據進行分析,本文對中國互聯網的使用模式與其他不受國家網絡封鎖控制的地區進行對比。論文發現,「文化接近度」而非「網路封鎖」才是C集群(互聯網中的華人/華文地區)形成的原因。文章甚至指出,「『國家數字鐵幕阻隔了互聯網資訊的全球流動』的經典論述,實際上是有很大問題的」。此論文認為其研究結果挑戰了西方在政策制定、大眾媒體及學術著作中的經典論述。

        2.美國俄勒岡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研究講座教授珍妮特.瓦斯科(Prof. Janet Wasko),與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徐亞萍,就「媒介政治經濟學─批判視角」主題進行對談。兩位學者從媒介政治經濟學視角,對批判研究的重要性進行探討。對談中論及馬克思、法蘭克福學派等批判理論觀點,深探媒介產業、企業、商品生產中,主流、核心、掌控者的角色與作用,從而理解政治經濟學中的權力概念與理論建構。

        3.曾凡斌採用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的資料,針對〈城市居民的社會資本、媒介使用對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進行研究調查。研究指出,對於城市居民來說,社會資本中的網路參與和和互惠等因數對「制度化政治參與」和「非制度化政治參與」都呈現正向影響。同樣的,媒介使用中的新聞接觸對制度化政治參與和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也呈現顯著正向影響。作者並發現,控制社會資本等變數後,媒介使用的新聞接觸仍然對城市居民的政治參與起正向顯著影響,這意味「政治參與」既受與人際傳播相關的社會資本影響,也受與大眾傳播相關的新聞接觸影響。

        4.陳憶寧的〈臉書使用者的社會資本及政治參與〉則採社會資本角度檢視臉書使用者的網路政治參與情形,並探討社交網站使用者的政治參與程度。結果顯示,臉書使用程度的高低與生活滿意度、政治參與有正向相關;政治興趣、政治知識與臉書友誼與政治參與也有正向關係。根據以上結果推論,臉書使用有助於較年輕的民眾的政治參與,可進一步促進台灣公民社會的形成。

        5. 唐宏峰的〈從幻燈到電影:視覺現代性的脈絡〉對近代中國城市中的幻燈放映進行考察。文章交互探討晚清報刊中的放映廣告、觀眾觀感文章,與《點石齋畫報》的圖像。文章指出,幻燈為當時最流行的視覺媒介之一,同時也是電影的前世今身(前史和同史)。研究指出,幻燈與電影為中國觀眾提供了虛擬影像的美學饗宴,共同構成中國視覺現代性的重要內容。

        6.孫秀蕙及陳儀芬的〈1968–1978年臺灣《婦女雜誌》的女性論述建構〉分析研究臺灣1968–1978年《婦女雜誌》如何建構女性論述,並觀察論述建構的政治及社會文化脈絡。研究結果發現,《婦女雜誌》中有兩種互為鬥爭的女性論述:一是主流的理想女性論述,主張理想華人女性應以追求賢妻良母的目標,即使進入職場也不例外;二是另類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論述,以爭取人權為口號,主張重新詮釋歷史,挑戰儒家思想,以兩性平等為論述基調,在家庭以外發揮所長。

        7.陳宏的〈陸籍配偶族群媒體之語藝分析:以台灣「兩岸家庭論壇」為例〉探討台灣的大陸配偶如何因應來自資本全球化、在地國族主義以及兩岸關係引發的社會排斥及壓力。以攸關陸配權益的「身份證取得年限6年改4年」議題為案例,分析在公共視野中因遭邊緣化之故、能見度較低的陸籍配偶,透過族群媒體以及語藝互動(語言符號的使用、交流與協商)之過程,建構群體意識與符號真實,以達自我賦權之果效。

The 35th issue of Communication & Society contains an academic dialogue and seven articles 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volume explores the paradigm shift from traditional to new media, the pursuit of diverse values,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media give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socially structured contexts.

Globalization, medium mobilization, and medium integration not only give rise to new media and "big data"; they also make the field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ore contentious. Such transformation has created room for new ideas in addition to new challenges. Figure 1 summarizes the media analyzed in this issue, which range from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movies and online social media. The time frame analyzed in these articles rang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21st  century.

Despite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articles demonstrated a similar concern for the media's effects on society as a whole. Taneja and Wu's paper, "Does the Great Firewall Really Isolate the Chines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received the 2015 ICA Top Paper Award. Taneja and Wu investigated how a nation's relative power affects the internet use of its citizens. Their results hold a greater role for cultural proximity rather than access blockage in explaining online behaviors. The academic dialogue between Xu and Wasko concerned the movie industry. They discussed the role of corporations and commodity production in the media industry. Sun and Chen exam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dentity in women's magazines. Sun and

Chen then looked at "women in the previous era vs women in modern settings." Last but not least, Zeng and Y.-N. K. Chen both focused on the interplay of traditional media, social media, 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本文引用格式﹕

黃懿慧(2016)。〈權力、文化與新舊媒體之典範競爭〉。《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5 期,頁v–x。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Huang, Y. H. C. (2016). Power, culture, and paradigm competition between new and traditional media.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5, v–x.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