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16 37
日漸網絡化的個人與社會
Networked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也不管意識到還是未意識到,我們這個「地球村」正在日復一日地、越陷越深地被捲入由一張巨大複雜網絡,亦即互聯網編織而成的情境之中。

        誠如本期對談嘉賓巴里· 威爾曼教授所言,網絡不僅僅是技術,而更多是思維方式。其實,它也不僅僅是思維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足以改變人類生存和發展狀態的生活方式。

        鑒此,關注這一重大現象,深入探究其中規律,自然就構成了本刊持續展開的一個主旨和特色。

        本期刊登的五篇研究論文,有三篇直接與此相關,皆為視角獨特、見解新穎之作。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黃炎寧博士生的〈中國社交媒體企業營銷中的用戶勞動和消費主義主體建構〉,以新浪「杜蕾斯官方微博」為例,採用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路徑,揭示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企業營銷過程中的用戶勞動現象,及其與消費主義建構方式的勾連:這種勞動兼具「自由」和「免費」的特徵,用戶在為自身創造意義的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價值。

        台灣政治大學陳憶寧教授的〈媒體多工的是與非:從幸福感、社會資本、同儕接受與社會成功來看〉,以問卷調查方法,考察傳統媒體使用、新媒體使用、面對面溝通與幸福感、社會資本、社會成功、同儕壓力的關係,發現「媒體多工」對增加社會資本、提升同儕接受度具正面影響,但面對面溝通的影響力依然不可小覷,它不僅有助於加強社會資本、促進社會成功,更能增添幸福感。 

        恰與以上微觀研究形成互補的,則是台灣中正大學林淑芳教授的〈台灣民眾網絡素養調查:網絡素養、網絡經驗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綜合探討〉,從更為宏觀的層面,基於整個台灣的調查數據,勾勒出當下台灣民眾網絡素養的概貌及其功用:網絡技巧不僅可加強理解、批判等應用素養能力,並且,還可提升網絡使用愉悅感,乃至生活滿意度。

        另外兩篇研究論文,均與電視有關,看似未涉及網絡,但實際上,其背後也隱然可感受到網絡的影響力—— 正在「倒逼」電視等傳統媒體,順應時勢,加速變革。

        其一為英國諾丁漢大學莊梅茜博士生的〈方言節目與大陸新時期的地方媒體政治:以《百曉講新聞》節目為例〉,以溫州電視台的一檔方言節目為案例,探討中國大陸方言節目如何在權力與資本的夾縫中塑造去政治化的地方公共性,認為:這類節目是國家放鬆管制、地方認同複歸、市場邏輯深化與本土媒體行動互相作用的產物;其二為台灣中正大學盧鴻毅教授、徐薇筑碩士的〈現代「王祿仔仙」賣啥膏藥?分析賣藥電視節目所提供的社會支持〉,以台灣有綫電視頻道的一檔賣藥節目為研究對象,瞭解節目為老年觀眾提供哪些社會支持,有何具體策略及實際效果,發現主持人深諳觀眾需求,通過叩應等親民便民的互動方式,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由是觀之,發表於本期「傳播論壇」的上海交通大學盧垚博士生的〈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和中國農民—— 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為例〉,亦可謂「異曲同工」,從紀錄片的角度,同樣關切了傳統媒體在全球網絡化的背景下、以及「國家–資本」的夾縫中何去何從的課題。

        本期的另一大亮點,無疑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巴里· 威爾曼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邱林川副教授等人的學術對談,以〈「網絡個人主義」——網絡社會的溝通之道〉為題,暢論個人、社會與網絡的關係,分享「社會網絡分析」(方法)與「網絡社會研究」(領域)的交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展望未來,網絡化的趨勢與傳播學的前景,就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使人不禁憶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傳播學界,大有可為。

         The global village is involved in a huge, complex network created by the Internet. As Prof. Barry Wellman argues in the Dialogue, the Internet is not only a kind of technology,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Indeed, it is a lifestyle that can change the living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human beings. Five research articles are published on this issue, three of which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networked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The other two are related to television, which is a traditional media industry impacted by the Internet. The Communication Forum in this issue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ly networked society and nation-capit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ocumentary. The dialogue between Prof. Barry Wellman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Prof. Jack Qiu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so highlights this issue. The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and share their opinions on the overlap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networked social research.

 

本文引用格式﹕

張國良(2016)。〈日漸網絡化的個人與社會〉。《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7 期,頁v–viii。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Zhang, G. (2016). Networked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7, v–viii.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No.62  2022 October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