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4 30
多元融合 互動創新
The Convergence of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in Interaction

 《傳播與社會學刊》出至今日,已屆第三十期。短短幾年,本刊從新興的半年刊,發展成廣受中文傳播學者重視的季刊。更令人欣慰的是,伴隨?日益加劇的全球化、數位化、網路化進程,華人傳播的實踐及研究,呈現出蓬勃生機。本期的一批佳作,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本期的學術對談由著名社會學者邁克爾.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教授與黃煜教授展開,他們從「社會學的視角」暢談「傳媒研究」,內容涉及新聞與民主、技術與變化、實踐與研究、繪畫與治學、行政學派與批判學派等多個議題,見解獨特,發人深省。
除「學術對談」外,本期還刊登了六篇研究論文、一篇「傳播論壇」論文,看似多樣的內容,不外集中於兩個方向:一為「媒體如何改變社會」,另一為「社會如何改變媒體」,這恰好又和本期「學術對談」的主旨不謀而合。
就媒體如何改變社會而言,孫信茹、楊星星的《經驗表述與理論探討—— 民族傳播研究的可能性路徑》,基於民族誌和個案研究方法,探討中國少數民族鄉村社會與大眾傳媒的互動關係,勾勒出一幅在複雜的社會網路結構中,媒介力量如何與社會生活、經濟運行、文化影響一道,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圖景。
在政治層面,近年來中國大陸各地抗爭事件層出不窮,相關研究已成熱門,亦難有新意,黃廣生的《跨國資訊政治:當地方性抗爭遭遇國際媒體》,另闢蹊徑,從資源動員論的視角出發,考察國際媒體作為政治資源的有用性和局限性,如何對其發生影響,揭示政治全球化的若干特徵。而溫乃楠等人的《國際新聞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相關的民意調查的新聞報導》,?眼於另一個熱門的政治話題,關注其未被留意的一個側面,即:相關民意調查的新聞報導,發掘其中的內涵和意義。
在文化層面,許如婷的《台灣K-POP女性「迷/ 粉絲」的跨國消費與文化想像》,選取「韓流」的一個表徵——K-POP(男子歌手組合)在台灣獲得的女性粉絲群體,探究其形成過程、心理機制、互動實踐等,饒有趣味。而邱琪瑄等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比較研究》,因應「文創」熱潮之需,依據公私協力相關理論,對比兩岸文創產業園區的異同,探索兩者互可借鑒之處。這兩項研究的又一個共同點是,都兼具經濟意涵。
就社會如何改變媒體來看,日新月異的新傳播技術,自然是迫使傳統媒體「變革」乃至「轉型」的重要因素,何國華的《商業創新與媒體創新:「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個案分析》,從SMCJ、即:組織變革、商業創新、管道創新、新聞專業主義四個層面,歸納三大國際通訊社在轉型過程中的風險和機會,為全球同行提供可資參考的經驗。
最後,閻岩、周樹華為「傳播論壇」撰寫的《媒體偏見:客觀體現和主觀感知》一文,圍繞「媒體偏見」這個意義重要而成因複雜的現象及其研究,加以全面、系統的回顧和梳理,不僅從信源引用、事實闡釋、因果關係、解決方案等方面,討論了媒體偏見的表現形式,還就其衡量標準、糾正途徑、評價和未來研究方向等,做出中肯評述,從而為後續研究建構了一個富有啟迪價值的總體框架。
整體而言,無論研究領域,還是研究方法,抑或理論視野,在本期刊登的這些論文中,都可以看到一種在多元中融合、在互動中創新的取向。
 
This issue consists of six research articles focusing on how the media changes society and how society changes the media. In this issue, five articles discuss how the media changes society from ethnograph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topics covered by these five articles are diverse, such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ss media and the ethnicity society in rural are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ocal conten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the international news coverage of China-related opinion polls; the transnational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fandom culture in Taiwan;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center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One article focuses on how society changes the media using the cases of three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 We invited sociologist, Michael Schudson, to engage in dialogue with Yu Huang. They discu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Moreover, The Communication Forum by Yan Yan and Shuhua Zhou in this issue discusses whether media bias is an objective presence or a subjective perception.
 
本文引用格式
張國良(2014)。〈多元融合互動創新〉。《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0期,頁v–vii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Zhang, G. (2014). The convergence of diversity andinnovation in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0, v–vii.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