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0 11
專輯序言Special Issue Preface
傳播媒體與台灣總統選舉
  (3118)
作者 羅文輝
Author
摘要 為探討傳播媒體在台灣總統選舉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媒體對台灣總統選舉的影響,《傳播與社會學刊》特別出版一期「台灣競選傳播專刊」。

台灣在1987 年解除戒嚴,並在1996年舉行第一屆總統直選,到2008 年已經舉行過四屆總統選舉。1996 年的總統選舉,由李登輝擊敗群雄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2000 年舉行的總統選舉,則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擊敗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及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當選總統,這次選舉不僅使民進黨成為執政黨,也促成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陳水扁再度擊敗連戰,連任總統。到了2008 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擊敗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當選總統,不僅使國民黨奪回執政權,也造成二度政黨輪替。

這四屆總統選舉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具有無比重要的意涵與歷史意義。面對這幾屆總統選舉,台灣的媒體如何報導?媒體的報導是否有政治偏差與結構偏差?各政黨候選人及競選團隊如何利用媒體建構競選議題、塑造候選人形象?新媒體在台灣總統大選中扮演甚麼角色?候選人如何利用新媒體設定議題,爭取選民支持?選舉新聞可能對選民的認知產生哪些效果?是否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決定?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也是本期專刊的主要內容。

《 傳播與社會學刊》的「台灣競選傳播專刊」共收到十篇論文,經過嚴謹的匿名評審後,專刊共刊登五篇論文。其中張卿卿的論文探討台灣選民對「議題所有權」與「特質所有權」認知,並分析這些認知與四次總統大選競選廣告中候選人的議題與人格特質策略間的關係。

林素真分析2008 年總統大選負面新聞的第三人效果,並探討第三人效果對選舉行為及規範負面新聞的意願之影響。她的研究發現,第三人效果的強弱程度會因政黨傾向及負面新聞攻擊的對象而有所不同。此外,她也發現,第三人效果會影響投票決定及支持規範負面新聞的意願。

蘇蘅與張寶芳分析台灣2008 年總統選舉中,兩位主要候選人競選團隊使用部落格作為另類政治傳播管道的情形。她們的研究發現,兩位候選人競選團隊不但利用部落格主動設定議題,發佈新聞,進行選戰議題攻防;還在選舉期間隨選戰變化,透過部落格主文和部落客的聯結,彈性運用選戰策略,形成另類公共議題論壇,成為選民積極政治參與的重要管道。

左宗宏與李俊憲的論文比較分析2000 與2004 年台灣總統選舉期間,台灣三家報紙是否公正報導總統選舉新聞,並探討在「政黨輪替」的局勢下,媒體的選舉新聞是否在報導數量、「報導主角」、報導議題及「報導偏向」等不同的指標類目呈現報導差異。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對這兩屆選舉的報導,三家報紙在各項指標上均有明顯的偏差。

羅文輝與黃怡嘉的研究分析台灣六家電視台如何報導2008 年的總統選舉,並探討這些電視台報導的總統選舉新聞是否存在着政治偏差。研究結果顯示,六家電視台中,以中視及民視的政治偏差情形最為明顯,但和過去的總統選舉新聞相比,台視、中視、華視三家無線台的政治偏差情形已有明顯的改善。這些發現顯示,近年無線三台所有權的變革,已經顯著提升三台選舉新聞的公正性。

這五篇論文從不同角度分析傳播媒體在歷屆台灣總統選舉中的角色、功能與效果,值得細讀。
Abstract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