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016 38
《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週年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Communication & Society

      《傳播與社會學刊》於200612月創刊,到今年12月出刊將滿十年。過去十年,學刊從一份新興的學術期刊,不斷成長茁壯,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頂尖的中文新聞傳播學刊。雖然學刊每期平均只印行550本,但讀者人數非常多,網路註冊讀者高達8,998人。學刊的讀者中,69.7%來自中國大陸,14.1%來自台灣,10.4%來自香港。學刊網站平均每日訪問人數為206.8人,每篇文章的平均下載次數為183.8次。

2013年,《傳播與社會學刊》正式成為「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SSCI)收錄的期刊。從20101月起, 所有刊登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的學術論文,均被納入TSSCI。此外,在2015年,《傳播與社會學刊》也成為「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附屬學刊,是全球獲此殊榮的第一本非英文期刊。 

過去幾年,《傳播與社會學刊》接到的稿件數量相當穩定。在2010–2015年間,學刊共收到559篇稿件。在這些稿件中,學刊接受的稿件有141篇,退稿的有405篇,有13篇尚未完成評審作業,總體的接受率大約25% 

《傳播與社會學刊》最具創意的作法之一,是設計年度工作坊來吸引優秀論文組成專輯。從2008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都會在每年1月舉辦工作坊。工作坊委員會在每年3月發出工作坊徵稿啟事,要求申請者提交大約2,000字的摘要。所有摘要都需要經過評審,工作坊每年大約會接受10%左右的摘要。摘要被接受的申請者需要提交完整的論文,並在工作坊報告。工作坊結束之後,作者需要依據工作坊研討人的建議修改論文,提交給《傳播與社會學刊》專輯。所有的工作坊論文都需要再經過學刊的匿名評審程序,大約50%的工作坊論文可以發表在學刊專輯上。如果加上提交給年度工作坊的摘要,學刊的平均論文接受率會大約下降至13%

《傳播與社會學刊》的稿件主要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美國。過去十年在學刊發表論文的472位作者中,有137位(29.0%)來自台灣,131位(27.8%)來自香港,124位(26.3%)來自中國大陸,40位(8.5%)來自美國,另外有40位(8.5%)來自其他國家。在這些作者中,有268位男性(56.8%)及204位女性(43.2%)。

學刊的編輯顧問委員會由50 位來自全世界的資深學者組成,編委會成員有15位(30.0%)來自台灣,13位(26.0%)來自中國大陸,10位(20.0%)來自美國或加拿大,10位(20.0%)來自香港,其他成員則來自世界其他各地。由於作者、評審委員、編輯顧問委員會及讀者的支持,《傳播與社會學刊》才能發展成為傑出的新聞傳播學術期刊。 

本期學刊共刊登一篇學術對談及六篇學術論文。學術對談由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講座教授魏然訪問美國斯坦福大學馬克・ 萊珀教授,這篇對談主要討論敵意媒體效應理論的起源、發展與展望,值得關切媒體效果理論的學者細讀。

本期刊登的六篇學術論文,有五篇集中討論公共關係相關課題。羅雁紅教授與鍾宜珈的論文〈「救急」的媒介溝通效果:以災難新聞為例〉,採用實驗法分析新聞媒體如何在緊急事件情境下,發揮溝通效果而影響受眾的助人意願。劉正道教授的論文〈從消費者觀點檢視組織權力運用對消費者關係管理之影響〉,採用電話調查探討民眾評估公民營企業、公司或行號使用權力的方式及其影響。董小雪、林升棟教授及吳瓊鱗的論文〈不同關係類型下收送視角對禮品廣告效果的影響〉,也採用實驗法分析不同的人際關係類型對禮品廣告的態度及購買意願的影響。第五篇研究論文〈危機溝通策略與危機回應形式:危機類型為權變因素之效果研究〉由黃懿慧教授撰寫,這篇論文調查台灣五百大企業的公共事務或公關管理人員,探討危機類型如何影響「危機溝通策略」,以及「危機回應形式」對「組織公共關係」的影響

本期最後一篇論文是李立峯教授的〈新聞媒體在社會運動中的公眾屏幕功能和影響:香港雨傘運動之「暗角事件」個案分析〉,這篇論文採用調查法,從公共屏幕的角度來探討新聞媒體在大型社會運動中扮演的角色。由於國際傳播學會要求附屬學刊每年必須至少把一篇學術論文譯成英文,在國際傳播學會的年會上發表。本刊編委會經過多次討論,決定邀請李立峯教授在今年的國際傳播學會的附屬學刊研討會上發表這篇論文,並把這篇論文以「《傳播與社會學刊》年度雙語論文」的形式刊登在本期學刊上,恭喜李立峯教授。

Launched in December 2006, Communication & Society will celebrate its 10th anniversary this year.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the journal has established a solid reputation as a leading Chinese-language journal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2013, the journal was accepted into the Taiwan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TSSCI). In 2015, the journal was officially designated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 Affiliate Journal. It is the first non-English journal in the world listed as an ICA Affiliate Journal. The current issue features six research articles that examine news coverage,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relations. For the academic dialogue, we invited Professor Mark Lepper to share with us his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on hostile media effects. Professor Lepper traced the intellectual roots of the hostile media phenomena and explained how his research on attributional bias and inferential errors led to the theorization of hostile media effects. 

 

 

本文引用格式﹕

羅文輝(2016)。〈《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週年〉。《傳播與社會學刊》,第38期,頁v–viii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Lo, V.-H. (2016).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Communication & Society.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8, v–viii.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No.64  2023 April
No.63  2023 January
No.62  2022 October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