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08 6
面向中國大陸的傳播與社會變遷
今年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本來,年份不過是一個數字,大年小年不一定帶有階段劃分的意義,但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和深刻的變化,實在值得「借題」回顧反思一番,為了這個原因,我們安排了這一期專刊。
我們在2007 年6 月公開徵求專輯建議,最後決定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潘忠黨教授出任專刊客座編輯。潘教授經過一年多來辛勤努力,集思廣益,終於如期推出這期專輯,謹此致謝。
專輯分 《學術對談》和研究論文兩部分,內容均圍繞中國傳媒的變遷這一主題展開。雖然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對談者和論文作者都為專題作出了特別的貢獻(詳情請見潘教授的序言),他們互為補充,其研究已涵蓋當代中國傳媒變革的主要方面。當然,各作者之間的觀點不是沒有矛盾,讀者更不會一致認同,我們倒希望各方有識之士,可以借助本刊將設立的《傳播論壇》作出回應。《傳播論壇》所登載的文章不是常規的研究論文,長度一般限於12,000 字,內容側重觀點的闡述或傳播變動趨勢的分析,目的在於引起學界的思考和討論。投稿者請註明「傳播論壇用稿」。
有關中國大陸的研究,目前在國際上炙手可熱,就算投稿到國際學刊,被「歧視」或輕視的現象已經有所舒緩,偶然還會受到禮遇。這當中牽涉多種因素,一是中國大陸崛起,其經濟,軍事和政治影響力日增。二是大陸改革開放效果顯著,其社會結構、經濟體制、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之變革,史無前例。三是大陸改革有其獨特的、可資參照的經驗。當年李約瑟提出的「為何中國(科技)未能崛起」的難題,已轉變成「為何中國可以這樣崛起」而引發全球關注,具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和知識建構的動因。最後,有志於中國大陸研究而又訓練有素的研究者大批湧現,他們當中有外國人,更多是華裔和源自中國的留學生,任何學刊的編輯都不可能忽視他們的存在。
我們發現,港台兩地的老師和學生對中國大陸的關注似乎不很足夠,與大陸對港台日益?勁的影響力相比不成比例。個別老師和學生從中國與外地之間的跨境傳播或兩岸四地比較的角度切入研究,研究對象因而包括中國,但由於涉及外地,同時也是一個發揮自己所長的途徑。相比之下,大陸研究者比較缺少這類研究。我們希望本刊未來能在中外和兩岸四地比較研究方面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大陸研究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這對華文傳播研究者來說應該是件好事。不過,我們希望不會有人因而認為其他地區的本土研究沒有多大價值。我們始終相信,對研究者來說,無論身處何方,有何身份認同,使用何種語文書寫,研究社會?絡為何,要求是一致的,無非是希望在理論上有所創新,方法對頭,言之有物,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能彼此取長補短,才能與國際學術界發展有效的對話交流。 

No.69  2024 July
No.68  2024 April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