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1 15
視覺‧文本Text Image
視覺行動研究:《解構富士康》
Visual Action Research: “Deconstructing Foxconn”
  (2701)
作者 邱林川
Author Jack Linchuan QIU
摘要 深圳,悶熱的七月傍晚,老工業區灰色暗影里,一名剛下班的青年女工在「長話吧」裡聽到失去親人的消息。她放聲慟哭,哀聲如潮,淹沒街道。路上行人無不放慢腳步,表情凝重,面露哀傷、同情、無奈。這是2002 年田野調研時見到的一個無法忘懷的鏡頭。可惜當時我尚未拿起錄影機。

這次馬傑偉老師要我分享短片《解構富士康》的拍攝緣由,他和謝至德先生本是將視覺民族志運用到中國工人研究的先行者(馬傑偉、謝至德,2003)。我開始運用視覺方法很大程度受他們啓發。馬、謝兩位成功運用攝影照片再現工人工作生活狀態,呈現出文字無法捕捉的社會現實。假如不用照片而用視頻,再加上現場聲音及合適的音樂,會是怎樣效果?

07 年起,我和卜衛老師主持為期五年的福特基金會項目「邊緣群體與媒介賦權」。視覺行動研究是其中一項活動,主要是用視頻對國內勞工團體的文藝表演進行紀錄和再現,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新工人文化藝術節。卜老師的幾位研究生為視頻拍攝剪接付出了大量辛勤勞動(卜衛,2010)。我受他們耳濡目染,也想試試。於是在09 年春拿起DV 。

恰逢此時發生富士康自殺事件,給我很大衝擊。一來自06 年「iPod City」事件起,我已開始關注富士康的勞工問題(Qiu,2009);二來此前我在深圳醫院做工傷探訪時也直接接觸過富士康斷指工人。另外,我定期參加深圳工友新聞興趣組「南方兩週末」(陳顯靈,2010)。 活動中,早有工友提出要深入調查富士康。而我卻以「先練好基本功」為由,遲遲沒行動。直到十幾跳悲劇發生,我夜不能寐,終於意識到不能再等了!

5 月底去台北出差。一下飛機我就到鴻海總部門口,拍了第一個以富士康為主題的視頻:《誰是真正的癌細胞?》,2長約16 分鐘,用來和政大新聞系老師們以及內地的工友們交流。從台灣回來又製作了第二部長約一個半小時的《穿越海峽的詩歌》,3 主要針對工業區勞工組織成員,特別是關注富士康悲劇的打工詩人。在台北碰到潘毅老師,正在發起兩岸三地高校聯合調研富士康。我不由分說,自告奮勇擔起為項目拍攝視頻的新任務。

這次為兩岸三地聯合調研項目組所拍的《解構富士康》,嚴格來說不算完整的紀錄片,而只是整個項目調研報告的視頻腳註。也就是說,它針對的受眾已經了解調研總報告基本內容,包括學生工、超時加班、工資、社保、工會,也包括跳樓事件善後處理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兩岸三地調研組,2010)。

視頻製作中不尋常的一點是集體參與創作,因為有20所大學的60多位師生在多個城市同時調研,其中還有十多名同學以暑期工身份進入昆山富士康生產線。圖三就是他們用手機拍攝的現場照片,寶貴的影像增加了視頻短片的份量。即便在深圳,三十萬人的龍華廠區、十萬人的觀瀾廠區,都不是一個人幾天時間就可以了解的。我從熟悉廠區空間到掌握工人上下班時間和活動規律,幾乎每個步驟都需要依賴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特別是社會學和社工專業的同學們。他們做了大量前期工作,我才能順利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上下班鏡頭(圖七、圖十)。

特別要感謝昆山團隊幫我聯繫到在富士康工作了15 年的老工人張厚飛。由於張師傅已回到江西老家,我只能對他進行電話採訪,所以他把自己的照片(圖四)用彩信發過來,讓我放到視頻中。除在圖像、聲音素材方面提供大量幫助外,其它老師同學也對視頻初稿提出重要修改意見,特別是配樂。

從十月初剪好《解構富士康》到十一月中短短不到一個半月時間,這部片子已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進行了五次放映。新浪科技頻道推出該片幾天時間就有五萬多點擊。這些是始料未及的。同時更讓我有機會聽到許多過去用文字創作聽不到的意見和批評。總體而言,有兩點較深刻的體會。

首先,傳播學在行動研究上亟需補課,而視覺行動研究可成為補課的重要手段之一。此次兩岸三地富士康調研,大部分師生來自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潘毅老師可以一呼百應,背景是「行動社會學」(沈原,2006)近年蓬勃發展。假如也有「行動傳播學」的話,運用視覺影像的行動研究必不可少。

其次,視頻的文本比文字甚至照片都更開放,多義性更強。作品受到各種批評應是意料中事,創作者在聽取意見的同時,千萬不能因為批評而放棄紀錄和再現。作品肯定不能十全十美,但視覺行動研究的終極目的不是作品,而是為底層發聲。

一部《解構富士康》是遠遠不夠的。它只是一個視覺腳註。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只要大家看後心有慼慼焉,都想也拿起DV,一起來做反應底層現實的視覺行動研究作品,我的短期目的也就達到了。

至於長期目的,當然是建立和發展出視覺行動研究的替代性網絡(alternative network),它應該是全球的,而且應該包括象牙塔以外的人們,包括富士康裡的物質勞工,也包括蘋果電腦前的非物質勞工。
Abstract What is visual action research? How did I start using audio-visual (AV) tools to engage in issues of work and life among Chinese worker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This photo essay introduces the stories behind “Deconstructing Foxconn,” a video for the China–Taiwan–Hong Kong joint investigation team about Foxconn, the world’s largest electronics manufacturer. In the first five months of 2010, 15 Foxconn workers reportedly attempted suicide. Eleven of them passed away. This video is visual footage for the joint investigation report that records, reveals, and represents labor problems at Foxconn’s factories.

The AV project, mainly carried out in the summer of 2010, was characterized by teamwork involving more than 60 scholars and students from 20 universities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It relied heavily on the direct participation of Foxconn’s workers, old and young, including a suicide survivor. Much of the collaborative work, including the supply of images, internal reviews, and revision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without mobile and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The essay ends with two reflections. First, visual action research is essential to “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econd, the ultimate goal of visual action research is not the product but to give a voice to the silenced majority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本文引用格式

邱林川(2011)。〈視覺行動研究:《解構富士康》〉。《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5期,頁241–252。



Citation of this article:

Qiu, L. (2011). Visual Action Research: “Deconstructing Foxcon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5, 241−252.
No.69  2024 July
No.68  2024 April
No.67  2024 January
No.66  2023 October
No.65  2023 July
© 2017 Communication & Society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